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美海军史上少有的“新舰仍在建造,首舰已退役”的型号

发布日期:2024-08-11 13:21    点击次数:185

【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美海军史上少有的“新舰仍在建造,首舰已退役”的型号】近日,该级舰的第19号舰,也是最后一艘皮埃尔号(USS Pierre LCS-38)在奥斯特造船美国分部墨西哥湾造船厂下水。至此,自本世纪初期开始建造的、两型总计38艘的濒海战斗舰项目即将完结。独立级虽然负面评价从未间断,但后续如何应用才能发挥潜在的价值,其实美国海军在去年底就已经开始尝试,很值得我们关注。

曾是令人赞叹的科幻先驱

独立级是一种高速、全隐身化、网络化的3000吨级水面舰艇,采用独特的三体舰结构,自诞生起便有“科幻战舰”之称。濒海舰艇通常是指近海区域作战的防御性轻型舰艇,而美国海军的概念却与此完全相反,美国海军定义的濒海战斗舰是立足于进攻,进行跨海近岸作战,为航母编队充当急先锋,控制他国近海的作战舰艇。

独立级采用柴燃联合动力,有4台喷水推进装置,最高航速50节以上,是当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中型水面舰艇。基本武器系统包括一门57毫米隐身主炮,两门30毫米舰炮和一套海拉姆近程舰空导弹系统。借助于模块化设计,主炮后位置可加装8枚NSM反舰导弹、24枚采用垂直发射的长弓地狱火导弹等;舰艉双机库可搭载2架海鹰直升机,或者1架海鹰直升机和3架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艉部方舱室可根据作战需求,搭载无人化水面/水下航行器,执行巡逻、扫雷和特种作战任务。

独立级自投入使用后质疑声就不断响起。美国海军发展濒海战斗舰的初衷是寻求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舰艇。美国海军将反水面战、反潜战和反水雷战作为其三项主要任务,以确保美军及其盟友能够介入近海海域,这是濒海战斗舰运用和存在的基础需求。濒海战斗舰试图凭借着成本优势,还要担负其他一些次要任务,力图可以将航母编队等主要作战力量解放出来,从而节约使用成本。

问题不断导致提前退役

但在使用过程中,濒海战斗舰的问题逐步显现,首先就是设计指标过分强调高航速,过多采用了重量更轻的铝合金材料。这样一来,在高温、高盐、高湿的环境下,耐海水腐蚀性的性能就受到影响。长期部署使用过程中,过早出现了耐腐蚀性能的下降,导致舰体开裂、漏水、断电现象频繁出现。而且独立级长期在高航速下航行也会加大机械磨损率,进而增加常用零配件的更换作业,成为其故障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航速也被曝出在4级海况时达不到15节的情况。据称不足3000吨的独立级每年的运营费用,是近万吨的伯克级驱逐舰的9成,高昂的费用与其轻护一般的战斗力完全不匹配。

更严重的是,大量采用铝合金的独立级在遇到攻击时生存力非常脆弱,因为铝合金的熔点比钢材低得多。有些舰艇只是上层建筑等小部分应用铝合金,而独立级连舰体都采用铝合金建造。美国国防部作战测试部曾对部署在东南亚地区的沃斯堡号做过一项名为整船生存能力的测试,结果显示,当遭遇攻击后,濒海战斗舰很容易起火,舰艇随即丧失大部分战斗能力。鉴于该报告出自五角大楼,让独立级的口碑一落千丈。

独立级固然拥有吃水浅、航速高、隐身性好等特点,但如今在面对拥有完善近海防御体系的国家时,美国海军发现独立级似乎已经没有用武之地,这与本世纪初期设定的作战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7月底,独立级首舰独立号黯然谢幕,原本设计寿命超过25年,但仅服役11年便退役,腾出经费开发“回归传统”的星座级护卫舰,首舰的“早退”为独立级前途蒙上了阴影。

不过,费巨资打造了近20年的独立级就此消沉,美国海军必然不甘心,如何结合平台优势发掘其潜力、拓展新的用途,才是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2023年底,独立级似乎找到了新的使用价值,那就是将堤丰“下海”,与独立级相结合。

新的尝试:结合堤丰

堤丰项目,也就是陆基中程导弹系统是美国陆军最新的海外军事干涉“重器”。主要使用基于舰载MK41系统打造成的MK70多用途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这是一种共架装置,将其集装箱模块化之后,移植到重载牵引车上,能在相当辽阔的范围内机动,灵活发射战斧、标准6等中远程导弹。去年底,独立级的萨凡纳号后甲板首次搭载MK70系统出海试验,本质上是美国海军为满足分布式作战的要求而将自身力量重塑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一种手段。

将MK70系统部署在独立级上,也有望解决在有限资源投入条件下美国海军无力达成规划建设目标的困境。作为全球海上霸主,美国海军任务繁重早已令各种舰船疲惫不堪。因此对于美国海军来说,保持一支大规模的舰队尤为重要,但造船能力的下降、老旧舰船退役等因素又制约了规模扩张。据相关统计,当前的舰队规模仅能满足战区指挥官一半的需求,舰船规模已难以维系其全球战略。